为进一步深化智能建造专业群核心课程《建筑结构》教学改革,推进产教深度融合。近日,我院《建筑结构》课程组成员赴多家企业开展专项调研。本次调研涵盖建设单位、设计单位、施工单位及新质生产力企业等全产业链主体,重点邀请中建八局等头部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现场论证,旨在精准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,为培养契合行业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。


一是覆盖全产业链调研 精准捕捉岗位能力需求
本次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中建八局、山西众之翼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企业,课程组与企业负责人、技术骨干围绕行业现状、人才需求、技能标准、职业素养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入交流。
从调研反馈来看,不同类型企业对建筑结构方向人才的能力要求呈现差异化特征:

建设单位更注重人才的工程协调能力与规范应用能力,强调对结构安全风险的预判与管控素养,要求从业人员能精准对接设计与施工环节,确保项目合规推进;设计单位突出结构设计软件(如 PKPM、盈建科)的熟练应用与创新设计能力;施工单位则将现场施工管理与结构问题处置能力列为核心,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构件受力分析基础,能快速响应施工中的结构变形、节点处理等实操问题;新质生产力企业要求人才具备“技术+创新”的复合能力。企业普遍反映,当前毕业生在实践操作能力、行业新技术认知及工程应用转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,这与《建筑结构》课程组前期基于企业调研问卷的分析结果高度吻合,为课程优化提供了明确方向。
二是课程标准现场论证 头部企业引领改革方向

作为本次调研的重要环节,对《建筑结构》课程标准进行现场论证,企业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度把关,结合行业未来3-5年发展趋势(如BIM技术全生命周期应用、结构智能化监测普及等),专家们提出多项优化建议:
强化BIM技术在结构设计、施工管理中的实操教学,增加装配式结构节点设计等前沿内容;将虚拟仿真与现场实训结合,增设“结构安全监测”等模块化实训项目;融入更多工程事故案例分析,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与责任意识。
中建八局作为行业头部企业,分享“现场工程师”培养经验,建议课程设置与建造师、施工员等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深度衔接,通过“岗课赛证”融合,提升学生的岗位适配性。这与现行课程标准中“融入1+X 建筑工程识图证书标准、结构设计大赛规程”的高度契合,为课程迭代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三是深化改革赋能未来 培养高端技能人才
此次调研不仅为《建筑结构》课程改革收集一手资料,更构建了“企业需求—课程优化—人才输出”的闭环机制。课程组将结合调研成果,进一步修订课程标准,重点强化三大方向:一是对接企业需求优化实践模块;二是深化与中建八局等企业的合作,共建“双师型” 教学团队,推进“企业课堂”常态化;三是完善“过程性考核+企业实践评价”体系,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。
产教融合的核心是让教育跟着产业走、课程围着岗位转。下一步,课程组成员将持续推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,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,培养更多既懂理论又精实践、兼具责任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现场技术和管理人才,为建筑行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。